快速通道

杭州总部地址  杭州市滨江区六和路368号海创基地北楼一层(310053)

Add  1st floor, North Building, Haichuang Base, No. 368 Liuhe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24小时服务热线  0571-85999833

服务热线  0571-85871535

传真  0571-85304444

网址   www.Ccement.com

English Version  www.cementchina.net

服务邮箱  huiyuan@Ccement.com

投稿邮箱  news@Ccement.com

爆料热线  8969091083    微信同号


董事长 邵俊 shaojun@ccement.com

总经理 江勋 jx@ccement.com   0571-85871587

总编 周利群 zlq@ccement.com   0571-85871513

主编 曾家明 zjm@ccement.com   0571-85871513

编辑 周程 梁爱光 孙蕾 展开

  • 文章内容

2022年6月:下游需求疲弱,水泥产量续降!

作者:匿名

7月水泥行业仍处季节性淡季,同时各地气温异常偏高,影响户外施工,下游需求难有明显好转,预计7月水泥产量仍将下降,由于当前需求已处于较低位置,再次大幅走弱可能性不大,预计水泥产量降幅或将继续收窄。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先后公布了2022年6月金融数据和经济数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观察分析如下:

  (1)社融规模:6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51733亿元,同比多增14716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8%,较5月提升0.3个百分点,信用延续扩张走势。6月社融新增大幅好于预期,社融数据持续转好,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同比多增是主要拖动项。从信贷端看,人民币贷款新增28100亿元,同比多增6900亿元,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22116亿元,同比多增7525亿元,代表居民购房需求的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989亿元,少增幅度显著减少,地产有所修复。6月金融数据表现亮眼,预期转弱压力有所减轻,市场主体信心明显修复。

  (2)水泥产量:2022年1-6月水泥产量为97682万吨,同比下降15%,降幅较上月缩窄0.3个百分点,其中6月单月水泥产量为19558万吨,同比下降12.9%,单月产量降幅缩小,边际出现好转。6月疫情因素基本褪去,但北方地区高温天气不下,南方地区阴雨不断,同时受农忙、中高考影响,夏季需求持续疲弱。具体来看地产新开工依旧较差,降幅持续扩大,水泥用量走低;基建虽持续反弹,但占比水泥需求较大的道路运输业增速持续负值,叠加生产资料PPI仍在高位,基建对水泥需求拉动有限。整体来看,6月水泥需求仍较疲弱,水泥产量维持降势。

  (3)后市展望:目前全国多地疫情重新散发,不可抗力因素增多,同时7月仍是水泥行业季节性淡季,叠加多地气温异常偏高,下游需求难有好转,预计7月水泥产量仍将下降,但下降幅度或有继续缩窄趋势。具体来看,房地产难改下行颓势,企稳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地产仍将成为水泥需求拖累项。基建方面,截至7月中旬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已发行3.4亿元,占比全年发行额度近93%,基本发行完毕,同时在政策性信贷等工具支撑下,基建有望持续反弹。整体来看,由于地产负反馈因素仍在,季节性淡季下预计7月水泥需求仍将疲弱。

  一、社融表现亮眼,预期持续修复

  2022年6月社融资金存量增速为10.8%,较5月提升0.3个百分点,信用延续扩张走势。从新增社融资金规模来看,6月社会融资新增51733亿元,同比多增14716亿元,6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规模超预期增加,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同比多增是主要拖动项,二者新增合计贡献率超100%。 

图1、2:2022年6月社融存量增速(%)、新增(亿元)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具体来看,6月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30540亿元,同比多增7358亿元,显著好于5月;政府债券融资新增16216亿元,同比多增8708亿元,在历史同期中处于最高水平,今年以来财政明显前值,政府债券持续发力是社融新增重要特征,6月专项债发行节奏持续加快,助推社融高企;非标融资同比少减1599亿元,反映稳增长诉求下非标压减持续放松;企业债方面,6月新增2183亿元,同比少增1744亿元,或与6月地方政府专项债放量有关;信贷端看,居民贷款新增8482亿元,同比少增20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同比多增782亿元,这和6月汽车消费提振有关,中期贷款同比少增989亿元,少增幅度显著减少,反映当前地产需求有所好转;企业单位贷款新增22116亿元,同比多增7525亿元,其中短贷、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多增3815亿元、6130亿元,同时票据融资不再冲量,同比少增1951亿元,疫情形势缓解下企业预期向好,投资意愿增加。整体来看,6月社融数据表现吸晴,政策逐步发力,市场信心向好。

图3、4:2022年6月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新增(亿元)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二、固投持续放缓,基建投资反弹

  2022年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约27.1万亿元,同比增长6.1%,较前值回落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放缓。基础设施投资完成额约7.5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2022年1-5月加快0.4个百分点,基建投资持续反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同比下降4.4%,降幅进一步扩大;道路运输业投资同比下降0.2%,持续低迷;水利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2.7%,增速较前值加快0.9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增长10.9%,增速较1-5月加快3个百分点,成为基建反弹的主要动力。

  1-6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继续放缓,主要仍受地产投资下行影响。具体来看,制造业、房地产、基建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0.4%、-5.4%、7.1%,前值依次为10.6%、-4%、6.7%,房地产投资延续下行走势,边际持续走弱;制造业增速出现小幅放缓,但整体仍处于高位;基建方面,专项债发行节奏持续加快,叠加疫情形势好转下下游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助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基建增速持续反弹。

图5、6:2022年6月全国基建增速放缓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三、地产投资延续弱势,新开工持续下行

  房地产投资延续弱势。2022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8314亿元,同比下降5.4%,降幅较1-5月扩大1.4个百分点,其中6月单月地产投资下降9.4%,边际上继续恶化;尽管建安数据暂未公布,但预计会跟随房地产整体投资出现较大负增长;6月地产投资出现边际再次转弱,预计土地购置费也将同步走弱。

图7、8: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值与累计同比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新开工持续下行,竣工走弱明显。2022年1-6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负增长34.4%,降幅较1-5月扩大3.8个百分点,其中6月单月新开工面积1479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5.1%,降幅较5月扩大3.3个百多分点,新开工面积加速走弱;房屋施工面积累计增速-2.8%,降幅扩大,房地产施工端继续走弱;房屋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1.5%,较前值走弱6.2个百分点,其中6月单月竣工面积同比下降40.7%,边际大幅走弱。

图9:2019.6-2022.6全国房地产施工情况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销售面积有所修复,持续性存疑。2022年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2.2%,降幅较前值缩窄1.4个百分点,疫情缓解以及前期政策放松对商品房销售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根据当前高频数据,销售好转有待进一步观察。商品房销售好转对缓解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紧张局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1-6月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5.3%,其中个人定金及预付款、个人按揭贷款同比分别下降37.9%、25.7%,较前值均有所改善,房企资金流得到一定程度修复。在保交楼政策要求下,房企拿地意愿不强,资金不足,土地购置面积继续下挫,2022年上年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48.3%,降幅较2022年1-5月扩大2.6个百分点。

图10:2019.6-2022.6全国房地产土地购置与资金来源情况(%)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四、下游需求疲弱,水泥产量续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6月水泥产量为97682万吨,同比下降15%,其中6月水泥产量19558万吨,同比下降12.9%,降幅较5月有所收窄,6月疫情逐步好转,但季节性淡季下下游需求恢复偏慢,水泥产量维持下降态势。

  7月水泥行业仍处季节性淡季,同时各地气温异常偏高,影响户外施工,下游需求难有明显好转,预计7月水泥产量仍将下降,由于当前需求已处于较低位置,再次大幅走弱可能性不大,预计水泥产量降幅或将继续收窄。

图11:2019.6-2022.6全国水泥产量及同比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网期刊magazine.ccement.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网 www.Ccement.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网www.Ccement.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