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杭州总部地址  杭州市滨江区六和路368号海创基地北楼一层(310053)

Add  1st floor, North Building, Haichuang Base, No. 368 Liuhe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24小时服务热线  0571-85999833

服务热线  0571-85871535

传真  0571-85304444

网址   www.Ccement.com

English Version  www.cementchina.net

服务邮箱  huiyuan@Ccement.com

投稿邮箱  news@Ccement.com

爆料热线  8969091083    微信同号


董事长 邵俊 shaojun@ccement.com

总经理 江勋 jx@ccement.com   0571-85871587

总编 周利群 zlq@ccement.com   0571-85871513

主编 曾家明 zjm@ccement.com   0571-85871513

编辑 周程 梁爱光 孙蕾 展开

  • 文章内容

百家争鸣 超低排放将水泥行业推向高质量发展

作者:匿名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在行业经济效益大步提升的同时,环保技术研发领域也不断获得新突破,污染物超低排放治理新技术、新方案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最具挑战的氮氧化物治理方面,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也将在全行业的努力中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2005年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来便在传统工业领域不断生根发芽,曾被断定为“两高一资”的水泥产业在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引下逐渐走向绿色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余热发电到超低排放,我国广大水泥同仁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践行“两山理论”。  

   最早提出并落地污染物超低排放概念的煤电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全行业实现了升级改造,伴随着清洁生产观念的普及,相关技术的不断问世和成熟,水泥和钢铁两大传统产业近年也开始进行超低排放的改造和升级。这一趋势随着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强。  

   借助近日在湖州召开的“2020中国水泥行业超洁净排放技术交流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水泥企业负责人、行业同仁500余人齐聚浙江湖州,就水泥行业超低排放趋势、方向、方法群策群力。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下借助超低排放将水泥行业推向高质量发展。  

   分级管控方案落地  超低排放再提速  

   水泥错峰生产自2014年诞生,对于改善大气环境和行业效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地区存在“一刀切”等不合理的现象,也遭到了一定诟病。差异化、分级管控的模式由此应运而生。  

   2019年,作为《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环办大气函〔2019〕648号配套文件《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出台之时,虽然并未明确根据水泥生产线的排放水平如陶瓷行业一样将其划分为A、B、C三级,但彼时就有观点认为分级管控最终也将在水泥行业落地。  

   果不其然,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印发最新版的《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对包括水泥在内的重点行业实施重污染天气分级管控,明确指出,污染物排放达到A级标准的企业,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可不再强制要求停限产。  

   “该文件的出台也意味着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进程将再一次提速。尽快实现污染物的超低排放,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对我们行业的要求,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课题。”中国水泥网董事长邵俊在会议致辞中认为。  

   截至目前,浙江、江苏、广西等多个省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的水泥错峰分级管控的方案。“长期以来虽然主管部门都鼓励当地水泥厂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但是并未明确的奖惩措施,令企业心存疑虑。现在出台了明确的方案,企业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一位来参会的水泥企业环保负责人表示,这种观点在行业中并不鲜见。  

   中国水泥协会执行会长孔祥忠认为,错峰生产要求水泥熟料生产线无论环保水平如何,一律停产,这很难推动企业环保治理大幅度进步。而绩效分级管控能够使环保水平等级不同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和粉磨站获得不同的停产期限,这有利于尤其是重点区域的水泥企业淘汰落后,提标改造。  

   环保升级成绩斐然  节能减排仍有巨大空间  

   纵观水泥行业的发展历程,不断提高自身环保标准是行业发展进程中不断的旋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泥工业技术进步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就大气颗粒物污染治理来说,水泥工业颗粒物的排放从150mg/Nm3普遍降到现在的10mg/Nm3以下用了不到30年时间,吨水泥熟料颗粒物排放量从2.5%左右降到现在的0.1%以下,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袋委会原秘书长吴善淦在《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治理技术探讨》主题演讲中表示。  

   位于“两山理论”发源地不远的上海南方更是广大水泥企业追求绿色发展的典型代表。上海南方水泥总裁林国荣在会议致辞中透露,截至目前,上海南方已压减熟料产能达1000多万吨,累计投入近12亿元用于节能环保改造,平均煤耗下降近20%、电耗下降近30%,各类排放指标均远低于国家最新标准。  

   对于超低排放,上海南方已总计投入1.8亿元尝试在分级燃烧改造的基础上进行中温SCR,低温SCR,一体化脱硝,精准SNCR等多路径的超低排放技术。5月31日,海螺集团下属芜湖白马山水泥厂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烟气脱硝系统顺利投运,标志着海螺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国产化高温高尘SCR脱硝项目顺利进入试运行阶段。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依然要清醒的看到对于节能减排,水泥行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在总结国内水泥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时表示,相较于技术装备的飞跃;行业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增长基础的飞跃;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理念形成,行业发展的方式实现了新的飞跃。我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取得的进步和发展是巨大的,但并没有实现飞跃,未来任务相当艰巨。  

   吴善淦则也直言,虽然在颗粒物方面水泥行业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NOX和SOX排放依然是巨大难题。  

   “虽然地方政府的规定限值一般都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但实际上都很难能达到燃煤发电行业超低排放值,对SOX、NOX基本是执行国家排放标准上限,如何达到现阶段建议值,在技术上还需要探讨。”  

   百家争鸣  技术碰撞的盛会  

   作为水泥行业一年一度的超低排放技术研讨盛会,“2020中国水泥行业超洁净排放技术交流大会”吸引了国内一大批环保方面的专家大咖。大家在主题演讲中各抒己见,就如何污染物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实践证明。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汪澜在《国家十三五重点科技专项--水泥工业烟气污染物减排研究进展》的演讲中分析了水泥窑NOx的三种减排技术,他表示过程减排技术可能存在煤粉燃烧不完全,有害元素循环富集,影响SNCR脱硝效率,影响窑况熟料煅烧等问题;SNCR技术可能造成NH3逃逸,且氨水使用量大,氨氮比高;SCR技术需注意吹灰器参数设计及SCR反应装置场地等问题。  

   他还强调水泥行业NOx深度减排的同时须关注NH3、CO排放过量的问题;SCR技术作为最成熟、应用最广的脱硝技术,水泥工业采用SCR脱硝技术将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也有不同观点认为,截至目前,国内第一个水泥SCR项目投运也刚刚两年,技术方面依然存在提升和逐步完善的空间,大力度推行SCR技术值得思考。“主管部门在对比几种脱硝技术后,曾要求辖区内水泥企业全部采用scr,但我认为无论何种技术,只要最终实现了超低排放的目标即可,还好经过沟通,取得了主管部门的理解。”河北一水泥企业相关负责人会议间隙表示。  

   此外,更有行业专家打破传统三大污染物分开治理的观念,创新性提出LCR脱硫脱硝脱氨除尘一体化技术。“该技术无氨脱硝;没有氨逃逸、没有催化剂中毒、没有二次污染;末端处理、停机时间短;脱硝效率高,可达95%;投资、运营成本低;同时具备脱硫脱硝脱氨除尘超低排放功能。已经在光伏、半导体、建材、钢铁、电力、冶炼、等行业已经稳定可靠的成功运行多年。”该企业负责人介绍。  

   吴善淦则认为水泥企业在制定超低排放技术方案时,应因地制宜考虑达到更高的治污效率、更低的系统阻力、更可靠稳定的设备性能、更智能化的运维管理和更低廉的运行维护成本。  

   在今年两会期间,安徽荻港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来辉建议将水泥行业从高污染高能耗名录中移出,随即在行业内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如何改变在公众观念中水泥厂高耗能、高污染的刻板影响,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是绕不开的选择。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在行业经济效益大步提升的同时,环保技术研发领域也不断获得新突破,污染物超低排放治理新技术、新方案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最具挑战的氮氧化物治理方面,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也将在全行业的努力中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网期刊magazine.ccement.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网 www.Ccement.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网www.Ccement.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