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杭州总部地址  杭州市滨江区六和路368号海创基地北楼一层(310053)

Add  1st floor, North Building, Haichuang Base, No. 368 Liuhe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24小时服务热线  0571-85999833

服务热线  0571-85871535

传真  0571-85304444

网址   www.Ccement.com

English Version  www.cementchina.net

服务邮箱  huiyuan@Ccement.com

投稿邮箱  news@Ccement.com

爆料热线  8969091083    微信同号


董事长 邵俊 shaojun@ccement.com

总经理 江勋 jx@ccement.com   0571-85871587

总编 周利群 zlq@ccement.com   0571-85871513

主编 曾家明 zjm@ccement.com   0571-85871513

编辑 周程 梁爱光 孙蕾 展开

  • 文章内容

阔步向前 蓄势勃发!“十四五”水泥行业接力起航

作者:匿名

碳减排落实、数字化推进、产业链延伸、行业高质量发展......站在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全行业要牢牢把握住“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要求,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共同擘画水泥行业发展的新蓝图。

  “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基础性大宗原材料,传统水泥行业将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持续推进数字化、产业链延伸,积极实践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在实现本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围绕建材行业“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发展新理念,共同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行业力量。

  在此背景下,2021年4月20日“2021中国水泥产业峰会暨TOP100颁奖典礼”在浙江杭州隆重召开。峰会以“同使命·谋创新·共发展”为主题,聚焦水泥行业当下最为关切的热点低碳减排,深度探讨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形势及数字化发展革新之路。

  践行碳中和目标 以科学路径补齐短板

  在2020年9月举办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道阻且长,水泥工业是碳排放大户。根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报告(2020年度)》,2020年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排放12.3亿吨,同比上升1.8%,其中煤燃烧排放同比上升0.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同比上升2.7%。此外,水泥工业的电力消耗可间接折算约合895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在碳中和目标之下,水泥行业助力迈向低碳减排之路可谓是责无旁贷。

(图为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高登榜)

  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高登榜在本次峰会上明确强调了水泥行业做好碳减排的重要性:碳减排是我们水泥行业新的历史使命——它不仅仅是任务,更是我们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的历史使命。

(图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汪澜)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无疑为能源依赖型的水泥工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汪澜教授表示,我国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要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能源低碳转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难度很大。降低燃煤消耗、提高替代燃料的使用比例,是水泥生产减少直接排放的重要技术。

(图为水泥行业技术专家贾华平)

  水泥行业技术专家贾华平则强调,富氧燃烧作为一种高效燃烧技术,在经济效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以预见富氧燃烧技术在水泥回转窑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图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远程视频演讲)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加快建设,水泥工业有望全面纳入碳交易市场,届时水泥行业低碳改造将正式步入快车道。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不仅直接推进了碳排放权的市场化交易,也间接地推动了碳达峰的早日实现。

  具体而言,水泥工业实现碳达峰目标,尚缺少系统路径,还需要长足的探索。高登榜表示,我们水泥行业一直都在探索类似海螺水泥碳捕集技术的碳减排路径,但现在暂时还没有找到最合适、最科学的路径,水泥行业探索科学合理的碳减排路径是非常重要的。

  同力协契,所在蜂起。承载着水泥工业碳减排之使命,未来全行业必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寻科学系统路径,共履“3060”碳中和责任。

  加快数字化转型 为产业发展赋能提速

  “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数字产业化基础更加坚实。在这个阶段,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给水泥建材行业等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契机,水泥行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上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图为中铁物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辉)

  中铁物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辉在会上着重指出,水泥行业作为建材行业基础原材料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水泥行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新业态发展模式上的成就令大家有目共睹。

  “十四五”是对“十三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势头的进一步延续,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正加速孕育形成。“数字”正成为“十四五”规划热词:数字时代、数字社会、数字中国、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

(图为中国水泥网创始人、董事长邵俊)

  中国水泥网创始人邵俊致辞中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次点名“数字经济”,强调“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工业互联网”,我们水泥工业的数字化浪潮已经席卷而来。

  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推进大宗商品产业数字化,促成供应链与金融体系深度融合,以数字驱动产业数字化变革成为水泥行业应对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答课题。

(图为深圳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总经理董峰)

  深圳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总经理董峰表示,水泥现货交易能够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大型终端采购企业基于真实成交的基准价定价机制,为行业提供公开透明的价格基准。

(图为郑州商品交易所非农产品部经理金璐)

  郑州商品交易所非农产品部经理金璐称,水泥期货上市后,可以和动力煤期货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协助水泥企业做好销售端和采购端的风险管理,稳定利润水平。

  当前,数字化作为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显著特征,已经渗透进水泥工业的方方面面域。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应用,水泥行业数字化发展进程将愈发迅速。

  擘画“十四五”蓝图 谱水泥工业时代华章

(图为中国水泥协会执行会长、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中国建材股份董事长曹江林)

  “十三五”时期,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泥行业取得了良好效益。中国水泥协会执行会长、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中国建材股份董事长曹江林在会上总结了他对于“十三五”水泥行业发展的看法。他表示,“十三五”是值得我们水泥人骄傲和自豪的。“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经历了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以及管理结构四大方面的调整,交出了水泥工艺技术领先世界、产能集中度持续提升、错峰生产落实良好、传统产业数字化革新的满意答卷。

  “十四五”水泥行业的挑战要比“十三五”多得多,曹江林在会上如是说。他表示,“十四五”时期水泥行业发展将进入需求和供给双平台期,面临资源成本高、减量成本高、环境成本高及减排任务重、过剩严重等现实性问题的考验,他呼吁行业应积极限制新建,自觉置换;绿色优先,自主减排;创新驱动,争取领跑;自律经营,解决温饱,如此方能在“十四五”继续行业的“好日子”。

  “十四五”时期处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经济发展、科技技术、服务创新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我们不可以过于忽视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向对于产业前景的影响。

(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立群)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立群预测,尽管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国内大循环的全面畅通将驱动中国经济在市场需求全面恢复后步入持续回升轨道。

(图为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郑建辉)

  度势定向,善谋者远。近年来,水泥企业大力进行产业链延伸,特别是骨料版图的扩张势头强劲。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郑建辉称,“十四五”时期,水泥行业利润率提升或将进入瓶颈期。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涨价驱动的业绩增长或告一段落。郑建辉表示,骨料行业将成为未来水泥企业的重要发展点。

(图为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魏瑜)

  而针对2021年市场行情走势,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魏瑜预测,随着经济复苏,水泥需求有望上涨。随着外来低价熟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减少,在供给偏紧、协同增强的背景之下,预计2021年全年水泥行业整体需求平稳,行情看涨。

  碳减排落实、数字化推进、产业链延伸、行业高质量发展......站在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全行业要牢牢把握住“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要求,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共同擘画水泥行业发展的新蓝图。

 
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网期刊magazine.ccement.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网 www.Ccement.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网www.Ccement.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